移动支付业务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韩国和日本出现并迅速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通过该业务,客户可以在手机上实现银行账户的理财和支付功能。虽然这一业务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取得成功,但它打开了移动通信和金融业务结合的大门,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随着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以短信为基础、基于银行卡支付的移动支付开始得到发展。2002年以来,中国银联分别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在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湖南移动支付客户目前已经超过100万,甚至吸引了国外同行如韩国SK公司前来取经。从2004年开始,基于试点成功的经验上,银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此外,以第三方为主体的移动支付模式也在国内兴起。在这种模式下,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由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承担,具有独立的经营权。平台运营商作为桥梁和纽带,联接客户、银行及SP,并负责客户银行账户与服务提供商银行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和结算。目前,广州的金中华、上海的捷银等公司均采用这种模式提供数字化产品销售、电子票务等增值服务。
但是,在国内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阻碍了移动支付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以下将列举主要的几个方面:
一)、客户的消费和使用习惯成为业务推广的最大绊脚石
消费者在接受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担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个人隐私。
二)、移动支付可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品种单一、服务范围窄
移动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打破了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支付瓶颈,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应用于各类的增值业务,否则其本身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目前国内基于移动支付的增值业务品种较少,主要集中于账单缴付等有限的几项业务,而且还必须同传统的支付方式竞争,如便利店现金交费、银行代扣代缴等。在这种竞争中,移动支付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其优势所在。
三)、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造成移动支付不能形成规模性发展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和金融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移动支付中应用的技术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技术的多样性和标准的不统一,虽然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技术选择,但也往往造成各种模式的移动支付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并在短时间内获得规模性发展,这也是移动支付业务不能等到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接触式、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的发展,为移动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能够接受通信指令的自动售货系统也已经初步投入使用。所有这些技术的更新、应用和推广都需要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而标准化问题,不仅仅限于客户手机终端,还包括客户进行交易时接触到的收款机、POS机、自动贩售机等,这些都需要制订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与相关行业、企业达成共识。只有实现了标准化并扩大了市场规模,真正易用、安全、廉价、标准化的移动支付技术产品才会日益丰富,逐渐渗透到百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巨大的投资成本造成SP和客户的裹足不前
移动支付的应用,往往需要投入成本进行移动终端的更换、系统设备的升级。在没有看到移动支付带来的明显效益,或者深切体会到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之前,SP和客户很难投入巨资进行设备升级或更换终端,这也阻碍了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
五)、行业间的协作性制约了移动支付发展
移动支付的发展涉及到多个行业,其价值链包括终端厂商、网络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SP、客户等多个环节和行业。
一方面,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网络标准,互不相容的操作系统和设备的情况。各种行业标准之间的各自为政阻碍了移动支付的无缝连接和平滑完成,从而迫使各行业厂商忙于各种标准之间的相互适应,而不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服务和增加应用的竞争上。
另一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合作模式成为移动支付的另一个发展瓶颈。移动支付的各个合作方之间在利益分配、权利和责任、费用结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本身就不完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动支付的推广。
因此,只有各个相关产业环节通力合作,切实提供方便百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移动支付带来的方便性才能真正“落地实现”,进而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