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卡上贴层膜,或给手机加个“吊坠”,或插入一张专门的小卡,银行、第三方机构、运营商等都曾在移动支付领域做出各种尝试,试图让手机成为“钱包”。但在没有统一标准的背景下,各方机构都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将各自的产品迅速推广。
据了解,央行已集合商业银行、银联、移动通信运营商等40多家产业相关方,成立了移动支付标准编写组。而由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即将成为国内移动支付的标准。
"13.56M"是一个频率。”招商银行天津分行人士告诉记者。据了解,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13.56M频率,统一的是近场支付的标准。
有了统一的频率标准,发行用于移动支付的卡片、研制手机终端、铺设受理移动支付的机具网络,就都有了明确的标准。标准统一了,才有合作的机会。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移动运营商、移动设备终端制造商、芯片制造商等机构才能按统一标准“动手”。将来,消费者就能在POS机上直接“刷”手机;而两部“手机钱包”间也能实现转账汇款等应用。
市场布局逐步展开
据统计,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80亿元,预计到2013年将突破20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各方机构已经开始布局,以期抢占先机。
日前,招商银行宣布推出“手机钱包”,即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实现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买单时,消费者只需在收银台具有“闪付Quick 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上“嘀”一下手机,就可完成支付。
而早在今年6月,中国银联已与中国移动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计划以手机SIM卡等为银行卡账户载体,通过手机的非接实现快捷支付。
据报道,今年下半年,包括三星、HTC等重点厂商会推出20款左右带有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2013年中国移动的定制手机中将会有50%支持近场支付。而目前贴有“闪付(Quick Pass)”标识的受理终端已接近100万台。
瞄准小额支付市场
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目前“手机钱包”使用的电子现金账户中资金不能超过1000元。也就是说,消费者“闪付”,只能购买1000元以下的商品。
招行人士分析说,手机近场支付的方便之处在于无需刷卡,也无需输入密码,因而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小额支付上,比如超市、快餐店、药店、便利店以及公交、地铁等处。今后,“1000元”的限制可能会被突破,但手机近场支付主要针对“小额”的初衷不会改变